English
 
查看详细details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奥航智讯 行业最新动态 查看详细
行业最新动态 会员企业动态 GDPR
实现银行支付模式的全面转型刻不容缓—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12-2015年年报解读
文章来源:中钞研究院  作者:SCA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次数:1198

文/《中国银行业》上市银行年报研究小组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5期

 

正文:

 

支付结算业务具有拓展银行稳定利润来源的战略功能。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挑战,商业银行如何运用现代支付思维,结合银行固有优势来拓展新型银行支付结算模式,是当前互联网时代银行支付持续发展的机遇所在。

 

近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5年年报相继出炉,各家商业银行悉数亮出自己的“成绩单”。整体来看,中间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是一大亮点。其中,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长高达36.4%。与此同时,银行支付结算收入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一番场景:16家上市银行2015年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平均增长-1.39%,支付结算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支付业务盈利能力的普遍下滑,引人关注和深思。

 

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网络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29%和46.67%;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21.45亿笔,金额仅为49.48万亿元,同比增长却高达119.51%和100.16%。虽然第三方支付目前在支付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低,但由于其增长迅猛,长期来看,有让消费者逐渐脱离银行传统结算方式的趋势,从而撼动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加之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支付机构也将逐渐找准在支付体系中的定位。

 

面对更加规范的竞争对手,银行支付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加快现代支付创新,融合银行长期在传统支付服务中沉淀的经验,实现银行支付模式的全面转型,刻不容缓。

 

旧宠”与“新贵”:支付市场两大阵营的强弱对

 

支付阵营一:银行支付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主体。2015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网络支付业务金额占支付市场总金额的97.6%,在支付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监管政策的落地,非银行支付市场面临洗牌危机。尤其是支付限额的存在为银行介入多种支付模式创造了机遇。此外,我国银行业基础牢、底子厚,能为其建立现代支付平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信息传导与储存技术的进步也成为银行支付拓展市场的主引擎。因此,在支付市场边界等强制政策制约以及央行统一发行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支付占主体地位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支付阵营二:第三方支付增长迅猛,强势参与市场博弈。第三方支付的产生源于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交易的信任博弈。北京首信和上海环迅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从原先的银行网关支付平台逐渐拓展至B2B、O2O等新兴领域,在支付网关集成接口、线下及时支付等方面不断突破。自2011年颁发首批27家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开始至2015年底,央行共发放了270张第三方支付机构许可证。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从2010年的1010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1867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5.12%。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保持高速迅猛增长,市场交易规模从2010年的139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101713亿元,已成为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核心。

 

与银行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关注长尾用户的小额支付需求,业务重点是为零售群体开发差异化服务,成为银行支付的有益补充,支付操作简洁,集成各家银行支付端口,良好的用户体验增强了客户粘性,同时,能够满足网上交易附带信用担保的支付需求,解决了非面对面交易双方的信任难题。此外,用户消费习惯偏向于互联网方式的潮流,促使第三方支付服务不断延伸,增加了银行维护存量客户、扩展潜在客户的难度。


支付多元化:侵蚀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盈利
 

 

近年来,银行依赖于国家管制利率差的盈利模式逐渐被颠覆,以支付结算业务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2011-2015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多元化支付模式兴起,各大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盈利能力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总体呈逐年降低的趋势,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图所示。

 

 

从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变化情况来看,2011-2015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2014年出现短暂下降)都维持了稳定的高速增长,平均年均增长率高达32.75%。其中以平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最高,为63.05%,农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6.06%,如表所示。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在总量上,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最高,中间业务收入与银行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增长速度上,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宁波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年均增长率最高,达46.63%,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平均年均增长率为41.89%,五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年均增长率仅为9.81%,增长速度偏低。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含支付结算业务)收入的增加,反映了非利息收入在银行业务中重要程度提升的现状。重视并全面发展支付业务等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形成持久稳健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其中,城商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更具发展转型的灵活性,能更敏锐地调整经营战略。

 

相反,2011-2015年间,16家上市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年收入增长幅度却与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情况不匹配,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华夏银行等7家银行甚至出现了支付结算业务收入负增长的情况。

 

从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来看,上市银行总体上呈现波动向下的趋势,4年内平均下降幅度达52.29%。其中,华夏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幅度最大,高达81.27%。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下降幅度最小,为28.23%;3家城商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下降幅度为50.51%;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下降幅度最高,达67.99%。由此可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受外部环境影响最为严重。


第三方挤出与客户分流:双因素制约银行支付业务成长

 

在导致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盈利能力下滑的诸多因素中,第三方支付的冲击是主要因素。

 

其一,第三方支付对银行支付业务收入存在挤出效应。第三方支付能够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的账户管理等服务。为了防止用户的流失,银行开始“有条件”免收借记卡年费和个人账户管理费。同时,第三方支付自建独立于商业银行与央行的结算账户体系,弱化了银行支付的中介职能。银行在小额支付、生活服务缴费等领域的便捷性和价格因素使其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相比于银行转账汇款收费的现状(以工商银行为例,按转款金额的1%收费,最低1元/笔,最高50元/笔),第三方支付实行内部清算,不产生跨行清算成本。2015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全年交易规模31.2万亿元,若以银联POS机刷卡,按商家支付1%-2%的手续费、银行收取其中70%的交易费来计算,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减少了3276亿元。

 

其二,第三方支付对银行客群产生分流效应。第三方支付模式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极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忠实客户,而这些用户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银行原有的客户。客户基础的削弱,导致银行的产品销售和渠道受到冲击。2015年,支付宝、财付通等大型支付机构通过补贴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用户,目前已有大量用户养成了手机扫码支付的习惯,预计未来支付机构用户总数将继续增加。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群和交易量,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中型商业银行。


战略与战术并重:互联网时代的银行支付转型策略

 

深挖潜力,战略转型与战术调整并重。传统的战术调整(价格调整、服务补贴等)难以单独改变银行支付的劣势地位,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谋划银行支付发展,才能确保银行在新的支付竞争中占得先机。顶层设计上,应摒弃银行支付业务作为辅助性业务的传统理念,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安排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完善与其战略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例如,落实个人账户实名制、支付账户分类管理等规范制度,根据用户实名制信息以及风险评估,确定不同账户等级和限额,规范银行业务。底层建设上,主要通过完善电子支付链,促使业务向零售银行业务和互联网银行业务转型。例如,在天猫商城及其他电商平台开银行旗舰店,联合商户与第三方机构统一发行预付卡,吸引更多的备付存款量。同时,围绕个人用户打造网上支付平台,以设计师的眼光重建支付界面。

 

明确定位,全面整合银行内外资源。随着银行支付结算办法以及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的逐一落地,两大竞争主体的支付边界逐渐明朗:以新型科技类民营企业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创新能力强、发展灵活,客户定位适合于中小企业与零售用户;安全性、资金实力较高的商业银行,客户定位更适合于大型企业,为其提供大额转账和综合性服务。一是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资金托管新模式。央行支付新规从监管的角度将P2P资金托管业务划分到银行,而目前并不存在统一的银行托管模式与技术接口。银行积极引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现有的技术实行资金托管,同时,也可以以商户收货款为抵押,对零售用户提供小额贷款,开发小贷市场。二是重视技术研发,提升银行支付的科技化水平。将不断创新的加密算法、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客户身份验证中,提高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扬长补短,打造银行支付核心优势。面对日益丰富的支付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扬长补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安全性与核心客户优势,提高用户参与度。例如,建全风险补偿机制,从支付业务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设立支付风险准备金,弥补用户备付金的特定损失。此外,尤其注重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加强“云验证”(交易信息实时传输)及动态加密等新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网络支付供应链,突破“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的单向账户通道模式。例如,在网上银行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整合各类商户、企业和服务,探索新型代收代付及担保业务,弥补银行支付缺乏信用担保的业务弱点。同时,建议各家银行打破支付竞争壁垒,尤其是要打破跨行跨地转账的收费壁垒,巧用资金归集功能。

 

拓展思维,不断创新银行支付模式。创新银行支付模式,并非将银行支付业务简单的“搬”到线上,而是应关注在互联网服务模式下如何设计满足用户支付习惯的产品与流程。一是要关注场景化支付模式。电子消费单+支付身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易数据,通过对大量交易数据的分析,推出与用户习惯相匹配的消费场景(超市、酒店等)支付服务,最大程度地创造消费者通过银行进行支付的需求。二是要拓展移动支付业务。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账户资源和渠道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支付机构的通道合作共享,除要兼顾各种主流移动终端系统,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开发多功能支付的手机应用,还要完善手机内置异形IC卡支付模式,对接银联的TSM平台推广SIM-NFC支付业务,将移动设备变成银行支付与交易的一站式商店。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5期。

 

(本文为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省级项目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战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奥航智讯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 周康路26号 周浦万达E栋1016室
  • 联系电话:021-51099961
  • 企业邮箱:contact@smart-alliance.com
  • W  E  B  :  www.smart-alliance.com
在线留言 | FEEDBACK
Copyright 2012-2025 SC Allia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0833号-1        上海奥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