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启动了新一代自主可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用卡核心系统研发工作。由于信用卡业务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在信用卡核心系统之外,还存在众多外围关联系统来支撑信用卡业务的开展。为配合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的建设工作,需要对适应新核心系统的信用卡外围系统群进行重新业务规划与架构设计。
一、外围系统架构规划原则
1.秉承“瘦核心+大外围”的系统建设思路
由于信用卡核心系统一般需要承担日益增长的数千万级的账户数以及每日数百万笔的联机金融与非金融交易量,为了节省不必要的主机资源开销,核心系统在设计理念上秉承“瘦核心”的原则,只保留交易授权与入账、额度动态管控、客户/账户/卡片三级合约维护、账务处理、锁定码与交易限额控制等信用卡业务最核心、最基础的功能。
从核心系统剥离出来的诸如产品参数配置、锁定码添加/解除、交易/管理手续费维护等管理性业务功能需要并入到“大外围”中相应的外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例如产品参数与手续费维护可以通过产品管理系统实现,发起锁定码添加/解除以及审核的流程可以在统一流程平台中完成。
2.降低外围系统间的耦合性
新一代核心系统的瘦身必然会造成外围关联系统数量的增长。在外围系统间整体业务架构的规划上,应尽量减少外围系统间不必要的数据接口,而是利用行内公共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来实现跨系统的功能调用与数据交互,避免外围系统间的高耦合性。
3.实现准贷记卡与贷记卡相关外围系统功能整合
新一代核心系统通过配置不同的产品参数即可同时支持贷记卡和准贷记卡的发卡,实现了对贷记卡和准贷记卡核心功能的整合。相应的,对于原先单独建设的各类准贷记卡外围系统,应从功能重新定位的角度对其涵盖功能进行合理拆分,原则上尽量与贷记卡相类似系统进行功能整合。
4.实现客户信息统一视图
新一代核心系统不仅在内部定义了单独的客户层合约表,存放了易发生变更的关键性客户信息,还利用与行内系统进行深度融合的有力契机,将全量的客户申请资料信息送入行内公共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IF)中存储,初步实现了信用卡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
目前外围系统中仍散落存放着不少有价值的客户信息,形成了点状的客户信息孤岛。在新外围关联系统的架构规划上,需要相关存有客户信息的外围系统通过行内企业服务总线与CIF系统建立数据接口,将业务关注的客户信息数据送入CIF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更新。今后,其他外围系统需要使用相关客户信息数据时,可直接通过CIF系统进行调用,不仅减少了外围系统间不必要的数据调用,简化了外围系统间的网络拓扑结构,而且实现了信用卡客户信息的统一视图。
5.实现统一产品视图
由于业务上新推出一款产品需要经历产品申请、产品审批、卡片/账户产品参数配置、产品复核、产品发布、已有产品参数修改、产品下架等流程,不适合放入核心系统来实现,核心系统只负责新产品各项配置参数的存放。
借助于外围的产品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完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并将产品更新信息及时送入核心系统,还可以在企业服务总线上发布Web Service查询接口服务,来达到产品信息能够与其他外围系统间进行实时共享的目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用卡统一产品视图。
6.引入通用型决策引擎
通用型决策引擎是一个独立的、可以用来开发、执行和维护多样化业务策略的管理平台,该公共平台可以通过联机或批量接口向其他外围系统提供自动化策略执行结果的调用。
信用卡诸多外围系统,如申请审批、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催收管理等包含大量业务策略管理的系统,均离不开决策引擎平台的支持。
通过引入通用型决策引擎平台,可以促进业务更好地适应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以及信用卡市场的风险变化,协助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决策支持与管理方面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业务策略的敏捷开发与部署,业务参数的灵活配置与维护。
(2)为信用卡外围系统提供差异化的策略定制与调用。
(3)提升系统决策的自动化水平,节约人力成本,缩短业务处理周期,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4)提高对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对不同客户分群定制出差异化的营销、授信、定价、额度调整、风控与服务策略。
7.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等非传统接入渠道的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通常通过行内公共的卡受理等渠道接入系统来受理传统的来自本行、银联、国际卡组织渠道的支付交易。随着各种新的信用卡支付产品与支付渠道不断出现,现有的接入渠道由于接口规范相对固定、处理模式单一,已经愈发难以快速响应多变的创新支付对于渠道接入的特殊需求。
对于新兴的信用卡支付方式,如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K码支付、变码支付、指纹支付、移动支付等,应在核心系统的外围搭建一个集中支付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种新兴信用卡支付验证信息的存放、支付验证手段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整合各种新兴的支付接入渠道,完善对新兴支付方式的支持。
8.实现外围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
由于信用卡外围关联系统众多,如果每个系统都有其单独的登录用户,后续的各外围系统用户角色与权限的调整、用户新增与删除等工作十分繁琐;此外为了处理业务,一名业务人员往往需同时记住好几个系统的登录用户名与密码,并且需要在几个系统间来回切换使用。
在新一代信用卡外围系统架构的规划上,应着力建设一个外围各应用系统的统一登录门户管理平台,实现业务人员的单点登录,并能够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外围系统统一登录用户、用户角色及用户权限的管理。
业务人员今后可以通过单点登录的方式,使用单一用户首先登录到统一门户平台,在通过统一身份验证确定为合法用户后,统一门户平台调取后台该用户的配置信息并在界面上展示出该用户可以签入的系统列表。用户选择某个子系统进行签入后,统一门户平台将该用户在该子系统中的相应角色与权限传入该子系统,子系统根据这些用户信息动态加载能够向该用户展现出的全部菜单操作页面。当需要进行系统切换时,用户可以利用统一门户平台在多系统集成工作桌面上展现出的该用户可以访问的其他系统入口进行直接签入,避免了业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可能需要频繁进行的系统间切换工作。
9.搭建一体化运营技术支撑框架
大运营、大后台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趋势。在新一代信用卡外围系统架构的规划上,实现营运作业的电子化、流程化处理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为了构建未来信用卡业务统一营运管理、作业流程集约高效、协同效应充分展现的营运体系,必须着力建设信用卡统一营运流程平台,通过该平台构建一体化的运营支撑框架,逐步实现信用卡各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业务全过程的电子化流转。
在今后的统一营运流程平台中,将淡化从技术视角看待的“应用系统”的概念,而应按照具体业务、具体流程来划分相应的功能集合,更强调业务流本身,实现流程平台对信用卡其他外围关联系统的主动调用。
今后统一营运流程平台将利用公共的企业服务总线注册与发布统一的服务,从而实现与其他信用卡外围关联系统间的服务交互。
10.完善底层基础与应用数据架构
进一步扩充信用卡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除了存放目前核心系统的数据外,进一步纳入信用卡外围关联系统、行内相关系统的数据源,形成全面、集中、丰富、统一的企业级信用卡基础数据源,为下游数据消费系统提供稳定、可靠、全面的应用数据。
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卡数据仓库中面向业务主题的中间层数据集市建设,尽量减少下游数据应用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统计分析与报表系统、SAS系统等对信用卡基础源数据的清洗、抽取等二次加工工作。
二、业务架构的设计
根据上述讨论的新一代信用卡外围系统架构规划思路,设计出信用卡外围系统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新一代的信用卡外围系统主要由渠道接入系统群、产品运营系统群、风险管控系统群、业务支持系统群、数据支持系统群、商户与收单系统群、行内公共服务系统群构成。
渠道接入系统群主要包括:外联服务系统(对接银联、Visa、万事达卡)、集中支付管理平台、银行卡受理中心。
产品运营系统群主要包括:产品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申请审批系统、制卡系统、卡片管理系统、积分系统、账单管理系统、增值服务系统。
风险管控系统群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风险监控系统。
业务支持系统群主要包括:统一登录门户管理平台、统一营运流程平台、通用型决策引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服系统、短信平台、微信平台、集中支付管理平台、差错争议处理系统、统计与报表系统、电子邮件发送系统、SAS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支持系统群主要包括:信用卡数据仓库、数据交换平台、信用卡报表服务器。
商户与收单系统群主要包括:商户管理系统、商户申请审批系统、商户客服系统、终端管理系统、国际卡收单管理系统。
行内公共服务系统群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服务总线、电子现金平台、数据准备系统、密钥管理系统、通用个人化系统、智能卡统一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