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手机品牌是在国内市场持续“斩获”的同时,其面向海外市场的出货不断创造新高,在区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张。中国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已超过80%,而在印度、东南亚等占比也在向20%突破,其中OPPO、vivo、华为等国内品牌在海外出货成长率均超过40%以上,个别高达300%。
在此辉煌的背后,拓展海外市场是否已形成系统的策略思考?有哪些因素值得关注?其中又隐含哪些风险?这些值得梳理和探讨,以避免后续经营风险。
拓展海外市场因素一定多种多样,也根据各家实际情况而不同。但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类:
1.庞大的海外市场的吸引力。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在2015年为4.2亿部,约占全球比重为30%,但海外市场仍有70%的比重,市场规模是中国市场的两倍多,而且还有个别区域(如印度、东南亚、非洲等)成长率高于两位数,此有不小了诱惑。
2.学习先进,复制其他厂商模式。
在此次国内手机品牌拓展海外市场之前,实际上已存在TCL、中兴、传音、华为、Wiko等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引领者,并且相较于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他们在海外市场赚得了盆满钵满,让在国内厮杀的手机品牌感觉到“原来海外市场还存在大金矿”,期待能够复制他们的成功。
3.国内市场“饱和”论的影响。
在2015年起,也就是中国智能机市场超过4亿部开始,就存在中国市场已经饱和了,此不仅意味着国内市场成长将趋缓,而且还预示着市场竞争更趋惨烈。品牌厂商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确保获利,海外就成为了唯一考量点。
4.国内手机品牌厂商信心爆棚了。
国内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凭借产品、商业模式、品牌等因素崛起,公司经营者感觉此模式可以横扫全球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每家厂商仍需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动机和理由,为后续策略布局和思考提供指引。
出海成功与否不仅仅与宏观因素相关,而且还与市场竞争、人口文化、厂商策略与执行等因素息息相关。但基于市场策略规划层面考量,但有两个因素对于战略规划和产品规划不得不优先思虑周祥,即区域市场如何布局以及产品怎样定位。
1.区域布局须通盘考虑,做到循序渐进和重点突破并举。
品牌厂商除了自身竞争力因素考量外,主要考虑因素为市场潜力、消费者是换机为主还是新增用户为主、市场规模与成长率、市场竞争格局等。在策略上有待明确是猎取新用户为主还是替代原来品牌,这样的策略定位将影响到后续策略规划。
从全球区域来看,以换机为主的区域市场主要为北美、西欧、日韩、中东等发达市场,而以新增为主的区域为印度、非洲、东南亚、中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但新兴市场的发达城市仍是以换机为主),其中高成长的区域为新兴市场,而发达市场则为低成长率。
2.明确产品定位是关键
锁定区域市场之后,需结合当地市场的宏观情势,解读出来市场机会在哪里?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特点,将可为后续产品规划提供指引。
以美国市场为例,即使市场成长仅为1%左右,但是由于人均收入成长低、就业一直不如预期、运营商削减补贴等,该地区市场仍在发生三个变化:(1)电商渠道占比在逐步提升;(2)中低端产品开始成长较快,(3)市场呈现向儿童和老人以及低收入人群渗透趋势。这也是区域市场分析中的重要一环。
“出海”已成为一些手机品牌的主题战略,但在运营过程中仍需关注三个指标,以防出现最终出现遗憾。
1.谨防“国内市场”大本营出事。
手机品牌能够出海,在海外市场奋战,主要指的是已在国内市场站立住脚跟的品牌,如OV、华为甚至小米、魅族等,国内市场则是他们的大本营,大本营要确保不要出事,特别是在竞争中不要失利。
举例而言,中国手机品牌最早出海是第一代手机品牌厂商中的王者“波导”,在2003年时在国内市场一时风光无限,并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但是2004年之后由于国内市场失利,进而影响了其海外市场的拓展。但是TCL也是那一波手机品牌之一,其之所以能够在海外立足,与收购阿尔卡特不无关系,欧洲和拉美一直是阿尔卡特的大本营,之后TCL的大本营从国内转移到海外而已。
2.库存,特别是渠道库存
手机品牌拓展海外市场,首先要铺货,必须密切跟踪终端零售情况,避免营造海外出货很猛,但结果都在渠道上了的结局。
如何掌控海外市场的库存,是个新议题!
3.汇率问题
目前是全球经济最不确定的时候,汇率波动剧烈,企业在经营需要做好汇率波动对盈利的影响,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协助管控汇率对获利的影响,以免造成因汇率导致大幅度亏损的局面。
实例呈上:这是台系厂商在全球布局时,因为汇率波动大幅度侵蚀了获利的结果:汇率侵蚀利润比例超过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