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轨道交通官方宣布,全国首创的“一号通”刷手机进站乘车技术已经成功试点。“一号通”技术已在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安农大站和三孝口站试验成功,有望很快将在1、2号线全线进行推广使用。
官方技术解析
先来听听官方的技术解释。
“一号通”是一种基于手机支付功能的轨道交通检票机通行技术,是地铁运营方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共同为乘客提供的一种使用手机刷号乘车的智能化服务功能。在轨道交通自动检票过程中,应用“一号通”识别过闸支付技术能够帮助乘客在通行时采用更少的操作,减少诸如打开手机、APP、生成识别码等操作流程,实现智能化识别和支付,在进一步方便乘客乘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轨道交通的通行效率。与其他“手机扫码进站”等现有技术相比,全国首创的“一号通”可谓是一项创新性的全新技术,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技术方向,该技术对手机型号无要求,只要是开通4G及以上功能的手机均可享受到“一号通”带来的出行便利。
肥轨道公司联合南京熊猫、安徽移动在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安农大站和三孝口站分别进行了“一号通”试验,在两个车站各“一进一出”通道都成功实现了“一号通”识别、过闸、扣费,目前该技术暂时还只支持安徽移动手机,相关技术细节正在完善当中,待技术系统稳定后,计划将在2号线全线投入使用。届时,持有安徽移动手机的乘客只需下载“合肥轨道交通”APP或者合肥市数据资源局组织开发的“合肥通”APP,注册登录成功后在APP相关模块完成手机过闸功能的授权,同时开通移动“和包支付”并通过银行卡向“和包”充值一定金额,就可通过合肥轨道交通站点内开通“一号通”功能的闸机实现“刷手机进站乘车”,乘车费用将通过“和包支付”直接进行智能扣除。
未来,合肥轨道公司还将联合南京熊猫、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开展“一号通”的深入研发,尽快实现“只要有手机都可刷手机过闸乘车”。
深挖技术信息
官方的解释只是一个大概,关键点是手机刷号乘车,未来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刷手机过闸。移动支付网对此进行了深挖,获得了更详尽的信息。
1、闸机改造情况:闸机需要改造,加入微基站识别并抓取手机号码信息。2、识别距离:10米内鉴权,15CM内完成支付确认,秒级过闸。
3、电信运营商负责卡认证,数据交由交通运营商存留。
4、目前需要下载APP应用授权,但过闸不需要打开APP,未来可以实现识别手机号即可直接过闸。
5、不需要SIM卡应用改造。
从官方发布的支付方式来看,体验与NFC无异,仍然是需要将手机放于闸机读卡区域上方。在10米以内,微基站通过手机通讯,即可了解谁在排队,提前完成鉴权,而到15CM内完成支付确认,以此可以减低通讯压力。
该技术的好处是,具有较好的普适性,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拥有手机号码。在体验上与NFC无异,用户教育成本不高,但可能与之有一定的技术冲突,如果用户默认开通了NFC支付,那么闸机是优先NFC识别,还是手机号识别呢?
技术的产业影响
目前交通运营者的一大痛点需求是,如何将持卡用户变成实名用户,进而推送更多服务。通过下载APP,与手机号码绑定,交通运营者可以很好的解决对用户的实名辨认,此外,相关数据的存留,也可以让通过数据信息,结合APP向用户推送个性化服务。
在电信运营商方面,拓展基于手机号码的服务,可以阻击自身角色的管道化命运,进一步为用户提供除了通讯以外的交通支付服务,而且是粘度异常强的场景。
但是技术普及阻碍比较大的是需要闸机改造,这注定方案成本不会小,在扫码支付闸机改造愈演愈烈的当下,尚不考虑闸机改造资金谁出的问题,有多少交通运营者愿意再一次承担闸机改造的周折呢?
另外,目前运营商正在研究eSIM方案,并且拓展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那么不仅仅是手机,未来其他拥有eSIM的物联网设备是否也可能用于交通过闸呢?如果这种支付方式从地铁走向大众消费,那么物联网支付的想象空间将变得非常大。
扫一扫或点击进入“上海奥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aohsmart.com 扫一扫或点击进入“中国移动安全信息网”:cn-mobi.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smart-alliance.com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