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福州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发布了《eID数字身份体系白皮书(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当前数字化已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然而我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数字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足、数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数字社会治理面临挑战等诸多问题。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研发了“公安部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eID依据《电子签名法》,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硬件载体,采用密码学技术实现互联网上不见面的身份认证,最新的SIMeID可以通过手机SIM卡完成认证,在具备了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用户体验。
据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书记严则明介绍,我国“触网”二十多年来普遍采用“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来代表公民的网络身份,虽起到了唯一区分网络法律主体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容易造成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成为身份冒用、账号窃取以及电信和网络精准诈骗等的根源。因此,建设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根、既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又能适应数据开放和流通需求的统一数字身份体系势在必行。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书记严则明进行成果发布
eID数字身份体系的推出,首要目的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eID数字身份是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根,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通过密码算法将公民身份信息转化成“去身份化”和“碎片化”的个人标记,减少公民身份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有效防止大数据技术对个人信息的汇集追踪。作为eID数字身份的首批试点应用,观众还可体验腾讯E证通eID数字身份应用和深圳网格APP应用。
展会期间,eID展区采用多媒体方式展出了eID在互联网+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和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包括江西共青城政务服务系统、闽政通、江苏工商全程电子化、江苏淮安“透明食药监”、航旅纵横等。展区还设置了发卡体验区,由工商银行福建分行、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分别为观众现场办理eID银行卡和SIMeID卡,中信集团下属中信网安认证公司也展示了SIMeID自助发行设备。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肩负着科技警察的重要使命,此次发布eID数字身份体系,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包容不同的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各种认证技术之间的互通,从而构建起统一的数字身份体系,为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提供解决方案,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实现网络强国战略。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eID数字身份体系白皮书(2018)》全文
扫一扫或点击进入“上海奥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aohsmart.com 扫一扫或点击进入“中国移动安全信息网”:cn-mobi.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smart-alliance.com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