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查看详细details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奥航智讯 行业最新动态 查看详细
行业最新动态 会员企业动态 GDPR
证明“我是我”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文章来源:奥航智讯微信公众号  作者:SCA  发布时间:2019-07-30  浏览次数:526


证明“我是我”是一个身份识别过程


自古以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被一个哲学问题困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此,人们必须努力证明:我是我;他人也要不断的对我们进行身份识别,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

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信息主体,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生成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或者个人数据,此时的身份识别更加关乎我们的个人信息权益关系。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以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为标准,来限定个人信息的保护边界。(一般来说,只要相关信息通过了身份识别检测,那么该信息就可以直接适用个人信息法规范)


我国的身份证发展路线


证明“我是我”大家最熟悉的形式之一就是我们的身份证,我们拿自己持有的身份证以及其他相关证件,在我们办事情的时候证明“我是我”。

人类部落最早通过珠宝和纹身来传递信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府对官员身份的识别“鱼符”、“龟符”、"牙牌"(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等已经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 19 世纪后期,政府便已发放照片身份证明,以及追踪出生、教育、所有权或企业的文件。

中国在1984年4月6日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2004年3月29日,中国大陆开始正式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以用于机器读取。


现代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方式有哪些?


过去,个人身份的基础始终基于个人可识别信息(PII),例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公民身份证号、签发机关等。进入网络时代,由于数据泄露事故以及出现了非法交换和销售数据的“暗网”市场,个人身份的核心信息很可能早已暴露了数次,利用盗取方式获取他人身份证件等冒充行为也是层出不穷。如今,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生物识别所具有的便捷与一定的安全性等优点使得生物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识别和网络安全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智能设备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像、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目前较为主流的识别技术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语音识别等五类。
    
人脸识别,或称人像识别,运用人工智能领域内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物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广义的人物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物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物图像采集、人物定位、人物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物识别特指通过人物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在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指纹识别过程分为两个次要过程,四个部分。两个次要的过程是指纹记录和交叉核对过程。指纹记录过程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指纹采集、指纹预处理、指纹检查和指纹模板采集。近几年指纹识别技术快速发展,指纹识别已经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领域:手机解锁、支付信息、消息确认等。

虹膜识别是与眼睛有关的生物识别中对人产生较少干扰的技术。它使用相当普通的照相机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户与机器发生接触。另外,它有能力实现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因此,它吸引了各种人的注意。但是,虹膜扫描设备在操作的简便性和系统集成方面没有优势。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是当前全球顶尖的生物识别技术。它利用人体血红蛋白通过静脉时能吸收近红外光的特性,采集手掌皮肤底下的静脉影像,并提取以作为生物特征。跟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手掌静脉极难复制伪造,因为这种生物特征,是在手掌皮肤底下,单凭肉眼看不见的。

语音生物特征识别,俗称声纹识别,是根据说话人的发音生理和行为特征,自动识别说话人身份的一种生物识别方法。声音信号便于远程传输和获取,在基于电信和网络的身份识别应用中,声纹识别更为擅长。声纹识别的主要任务包括:语音信号处理、声纹特征提取、声纹建模、声纹比对、判别决策等。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指纹识别系统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中指出:从细分市场来看,目前指纹识别占据主导地位,到2021年,指纹识别仍将占据全球主流地位,占比超过一半;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紧随其后,虹膜识别比重将有大幅提升,新的身份技术也将被应用。


更安全的网络身份识别技术

——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


目前,人们使用最广泛身份识别方式是身份证识别法,我国的居民身份证上,详细登记了居民的重要个人信息,很方便当面的身份识别查验。但这样的身份证,很容易在各种各样的用证环节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市民到通讯营业厅、银行等地方,每办一次业务就可能被留存一份复印件。但这些单位的身份证复印件如何保管,市民并不清楚。

今后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改变。据报道,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上海举行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设立展台,对eID的研发和发展进行了展示。2018年至2019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作人员多次在SCA安全通信联盟会议上介绍eID工作组相关发展进程。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国试点发行八千多万张加载eID的金融IC卡(印有eID标识)。而在未来,当用户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

“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因为“eID中含有一对由智能安全芯片内部产生的非对称密钥匙,也就是说这个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不可逆的,无法被非法读取、复制、篡改或使用。”目前,欧盟多个国家已颁发了eID来代替传统的身份证,使eID既有线下身份识别的功能,又具备了网络远程身份识别功能,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各个领域。

益博睿《2019年全球欺诈与身份识别洞察报告》指出,74%的消费者将安全性视为其在线体验的最重要因素,紧随其后的是便捷性。相信电子身份标识eID的推广之路已经距离我们不远了。


写在最后

互联网时代身份识别离不开信息安全


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开始走进人们生活,而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服务,收集个人信息也成为必要环节。为防止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恶意使用,对所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就很有必要。例如,在大数据交易过程中,出于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如果涉及个人信息的,必须要进行脱敏处理。

证明“我是我”是一个身份识别的过程,证明“我是我”亦是满足生活中他人进行求证的过程,同时证明“我是我”还是个人主体性的表现。从身份证开始,到生物识别,再到eID,我们的个人信息在努力证明“我是我”,同时他人也在用自己掌握到的信息一边求证,一边应用。纵观身份识别的发展历史,证明“我是我”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追求“安全”的过程。


 
奥航智讯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 周康路26号 周浦万达E栋1016室
  • 联系电话:021-51099961
  • 企业邮箱:contact@smart-alliance.com
  • W  E  B  :  www.smart-alliance.com
在线留言 | FEEDBACK
Copyright 2012-2024 SC Allia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20833号-1        上海奥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