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系和运营商不计前嫌,共同整合产业链来发展NFC手机支付,路却越走越窄。而微信支付、支付宝在线下攻城略地,不仅让银行从业者揪心,运营商也同样呜呼哀哉。
微信、支付宝们润物细无声地占据了各大商场、超市的收银台,甚至连发达城市的小区便利店都支持这些新兴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央行曾经在2014年叫停过二维码支付,绝大多数人以为那是银联系的绝地反击。实际上,银联在同时研究多种支付方式,二维码支付(本质上属于POS收单)只是其中一种,没想到被支付宝整了个措手不及。2015年10月,深圳银商召开了产品发布会,新推出的云POS兼容了微信和支付宝,这似乎标志着银联系和互联网企业的蜜月期已开始。
不过,无论第三方支付多么流行,也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那就安全问题。此前,NFC移动支付有两个噱头:一是快捷,二是能假装“高大上”。尽管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并不比刷卡更快,但微信和支付宝的业绩如此优异,以至于运营商和银联对NFC手机支付所谓的“快捷”是否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产生了怀疑。回头看NFC的那些应用,客户体验只能用“惨绝人寰”来形容,通过NFC去假装“高大上”的各种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当安全问题没有大面积爆发时,NFC手机在安全上的优势是不会得到消费者重视的。而银联在深入研究HCE(基于主机的卡模拟)方式,通过软件鉴权,以期不再依赖运营商SIM卡中的安全区鉴权。问题来了,运营商做支付业务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其实只剩下了一张SIM卡,但如果人家连卡片都不在乎了,运营商还能干什么!
未来,手机仅仅是一个载体,而非垄断产业链的工具。那么,在未来这场由互联网企业主导的手机支付盛宴中,运营商只是看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运营商还有机会。
首先,运营商应反思过去所犯的错。在产业链合作中,运营商和银联系都把控制产业链作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合作共赢,没准备在这个产业链中只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回收周期、投入产出、客户竞争成了主线,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开放的心态。实际上,手机支付是个生态圈,参与者都可以成为赢家。
其次,运营商要坚持尝试手机支付的模式探索。比如,中国电信对各省公司进行补贴,翼支付依托自有账户,在各省推广“手机加油立减三毛”活动,有效地发展和保有了电信手机用户;中国联通近两年在陕西、山东、辽宁等省开展了“佰付美”业务,通过引入民营资本,以产业链共赢的思路回馈用户,联通用户可以在加油站、餐饮店、商场、超市、影院享受更多优惠;中国移动也采用“和包电子券”方式消化营销成本,回馈消费者。在这些模式探索过程中,三大运营商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模式,也对体制机制上的弊端认识得更加清楚。
最后,运营商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SIM卡上呢?其实,只要支付平台足够强大,翼账户、沃账户、和包等自有账户完全可以对运营商用户鉴权,运营商可以通过NFC、二维码等多种支付方式保证让用户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只要运营商的平台足够开放,银联、银行、商户会员那部分交叉用户也能“为我所用”;只要格局足够博大,运营商对异网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完全可以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最重要的是,运营商要有自知之明,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知道哪些事情做不了,哪些事情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做好。
不管采用NFC还是HCE的方式,运营商的手机始终是载体、通道、支付手段,NFC仅是运营商手机支付的一个手段而已,并非唯一手段,运营商也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手机支付已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能不能成功站上“风口”,才是运营商需要重点考虑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奥航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新闻投稿合作邮箱:jessica.yang@aohsm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