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的概念自货币诞生以来便深入人心。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被赋予了更多更鲜活的内容。都说2015年是支付行业的“大学实验”之年,在经过一年的“实验期”后,2016年支付行业势必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要求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支付服务用户将享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从而刺激消费。而面对全面开放的支付市场,无论是卡组织之间,还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抱团发展终将胜过纯撕战争。
而在当下,支付以漫天卷地的新常态、新形势、新体验进入人们的视野,纷繁复杂的新生代支付方式爆发式增长。手机支付已经得到普及,新的一年里可穿戴支付将大行其道,以其独有的贴身特性以及时尚性,赢得市场的青睐和用户的信任。而更加高端的生物基介质支付,使得在2016年,保护自己的器官与保护银行卡密码同等重要。
发卡机构也适时地转换角色,或将摇身一变作为单纯的账户提供商。第三方支付机构即便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牌照续展洗礼,依然冲劲十足地与银联HCE、银行“闪付”、NFC支付等在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争羹分食。而在各方纷纷布局争抢“蛋糕”的同时,移动支付行业发展之路上的障碍也逐渐浮现出来,支付安全首当其冲,征信问题紧追其后,或许还有甲乙丙丁的其他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加快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各方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支付归根结底需要用户的首肯,实体也罢,虚拟也好,银行还是那个银行,客户还是那个客户,兜里面的钱还是那个钱。我们盼望的,不过是一个方便,一个安全。支付的创新与高速发展,对于支付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成长,2016年,但愿这样的体验来得更长久些。
银行卡支付拉动金融业、商业、物流业和信息产业“四链循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自银行卡诞生后,传统的现金支付逐渐被方便、快捷的卡基支付所取代,新型支付基产生后,卡基支付被随意、随时的云基、生物基支付所补充。广泛推广使用“云网端”支付,将推动高频小额消费场景快速建设。基于此,尝试重新诠释支付的五大主体。
“十三五”规划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付服务用户享受政策红利
我们需要对持卡人重新定义。未来消费者在完成支付过程中,或持卡,或持账户,享受供给端提供的支付服务。因此,将其定义为“支付服务用户”更为准确。
首先,支付服务用户将享受政策红利。
其次,消费呈现攀升态势。
再次,电子商务导致交易成本下降,支付方式创新带来便捷、安全,新型消费结构出现留住客群,从而诱发消费。
最后,快速培育支付服务用户的习惯。
联合发卡收单主体推出产品才是王道,
卡组织之间崇尚抱团路线
不可小视,卡组织面临同类的同室操戈。
不可低估,卡组织又面临另类的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同床异梦。
卡组织只有对产品给予应有的专注,才不至于落后对手几条街的距离。
支付产品、功能和服务能够促使卡组织自觉从单纯的提供支付账户资金清算服务的转接清算平台,向广度伸展,向深度掘进。
2016年,卡组织除了步入缠斗的竞争路线之外,渐行渐近的还有抱团的合作路线。它们不可避免在市场份额上演捉对厮杀,不可回避在安全、技术上刀枪入库,争取做出更大的市场蛋糕必须共享同进。
翻捡旧观点,悟出新认识。卡组织可以实现区域性商户白名单共享,摈弃同一消费场景的价格战;可以实现全球化持卡人不良信息共享,免除诚信体系重复建设。银行卡升级迁移防范风险更多体现精进协作,因此,EMVCo成为合作高于竞争不可多得的范本。
发卡机构演变成为账户提供商,万物皆账户物品位移支付发生
发卡机构与其说是在发行卡片,还不如说是在建立账户体系,并依托其账户体系开展核心业务。
追根溯源银行卡,它是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条陈缕析法律性质,它成为持卡人银行账户信息的载体则是首当其冲。
基于账户基础,2016年银行卡在支付领域四阶梯演绎其形态:
第一阶梯,线下卡基支付大行其道,实体卡发行走向精耕细作模式,这是商业银行的主场。
第二阶梯,互联网支付风起云涌,非金融支付机构借鸡下蛋。
第三阶梯,移动介质支付独辟蹊径,非金融支付机构借船出海。
第四阶梯,生物基介质支付华丽试水。
重塑收单市场格局,机构争先建造基础设施
收单机构与特约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在特约商户按约定受理银行卡并与持卡人达成交易后,为特约商户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的行为,银行卡收单的本质不会改变。2016年银行卡收单所出现的改变在于,收单机构继续在促进消费增长上发挥重要作用,收单市场呈现诸多新特点。政策新规逐步落地,重塑收单市场新格局,“政策套利”成为过去时,“监管套利”将尘封弃置,平等竞争是前提,产业健康发展是宗旨。
一是重塑收单市场新格局措施逐步落地,“政策套利”空间收窄直至趋于消除。
二是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体系新规有望出台,消弭旧有违规温床及“监管套利”。
三是收单经营的特约商户身份晋阶,收单红利沉寂经年终归显现。一方面,特约商户在支付产品产生接纳与排斥效应。
四是受理端革命与时俱进,移动终端POS化渐入佳境。
五是非金融支付机构加速线下收单,建设基础设施得陇望蜀。
特约商户营造场景营销氛围,筑巢引凤造就支付场景
林林总总的支付方式将融合在变化万端的交易场景之中。在商户端交易过程中,支付,将担纲识别支付服务用户身份的重要角色。
支付服务用户在商户端的消费行为捅破了营销活动、消费服务、金融支持之间的“窗户纸”,因此支付从过去完成资金转移的单纯角色,在2016年的商户端将看到,是更加体现成本下潜、安全性提高、快捷性加强、体验性强化和消费价值提升的复合角色迁移。
在商户端,好的消费场景需要回答三个关键性问题。
◆ 问题一:支付服务用户到底是谁?
◆ 问题二:支付服务用户为什么来?
◆ 问题三:支付服务用户的目标是什么?
◆ 答案一:支付服务用户是商品消费者和金融服务享受者的合体。
◆ 答案二:更低成本的商品和更安全、更快捷的支付吸引支付服务用户的到来。
◆ 答案三:体验性和消费价值在商户端“货比三家”之后没有后悔成分,将成为支付服务用户追求的目标。
第一步,场景式营销成为主流,触发支付服务用户的购物欲。
第二步,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消费环境变化,银行卡产业相关者借助消费数据构建消费场景。
第三步,广泛推广使用“云网端”支付,推动高频小额度消费场景建设。预测2016年最受欢迎的三大主题消费场景:
一是“云”支付主题消费场景。基于云计算架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云”终端为载体的云支付切入消费场景。
二是“网”支付主题消费场景。
三是“端”支付主题消费场景。
“云网端”支付作为最具备场景化特色的金融服务,融入支付服务用户的任何生活场景之中,尤其推动高频小额度消费场景的建设。商超、购物中心等购物消费场景被拉动;快餐店、酒店、菜场等餐饮消费场景被激活;出租车、专车、城市交通、停车场、景点等出行消费场景被带动;医院、体检中心等医疗消费场景被促动;月子中心、保健中心、婴童食品店等“二孩”消费场景被带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奥航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